《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阅读漫谈

Connor 币安官网 2024-05-07 42 0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面临一场前所未遇的大变局。其最深刻的表现即是在文化上,这场变局打破了中华文明中固有的娴雅、自足、超越功利、内心体验式的文化精神,代之以竞争的、进取的、以现实功利为旨归的现代商业文化。——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确实是这样。拿运动来说,以前运动是一种个人的养生方式,往往以不出汗和不气喘为限,运动强度保持在个人最大有氧心率之下。而现在的运动,是商业推动下的竞技表演,讲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不得不说,随着现代科学理论,以及训练方式和运动技术的进步,人类正在不断地刷新着他们的纪录,被认为的极限一次又一次地被突破。比如大众马拉松记录正越来越接近两小时,甚至在吉普乔戈的个人马拉松挑战中,一度突破了两小时。但这只能说明,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人类中的最强王者所能达到的力量极限在哪?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顶多就是在家看着电视感叹感叹。跑步是有益健康的,还是有害于健康的,至今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跑步是为了什么?每个跑步者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恐怕都不是一回事。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的孤勇者,也是有星星照亮他一路前行,这星星就是其他同类,或者说同类给予的某种文化和精神力量,其实孤勇者并不孤。一个人能一直跑步跑下去,可以说十之八九是他适应了现代商业推动的,这种竞争的、进取的、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运动文化,也就是说他要么是为了超越别人,要么是为了不断刷新自已的个人最佳纪录,很少是那种娴雅、自足、超越功利、内心体验式的跑步,正所谓: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才能跑得远。正是现代商业推动的各种比赛拉动了目前如火如荼的跑步热潮。

从表面上看,近40年来,书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期,其表面的繁荣热闹和宏大规模,甚至超过历史上一些书法兴盛的时期。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危机和偏颇。局外人和一般的作者可能看不到,但理论家有责任去寻找表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指出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然而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的理论工作大体上是跟在实践的后面做一些阐释说明、歌颂赞美的工作,很少有目光犀利的现象透析和高屋建瓴的深刻论述,也就是说缺乏深刻的问题意识和博大的文化视野。——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当前书法业的繁荣热闹和宏大规模并不奇怪。首先,是人多了,从事书法这行的人口基数就大了。其次,在商业的推动下,从事这行的人就更多了。古代也是鼓励书法的,但主要是一种个人的追求,也就是说在社会的鼓励下,个人有主动学习书法的意愿,但以当时的经济基础,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学书的也仅限于这些知识分子之中。而现代社会则是商业推动,大量的资本进入书法培训班,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古代是个人想学,教人书法则没什么兴趣;现在是资本要教,于是给每个人洗脑,结果是全民学书。正是大量的资本进入书法培训,而且赚大钱就要讲求效率,大量资源用于对书写技术和培训技术的提炼总结。买房最重要的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培训最重要就是:速成、速成、还是速成。就像跑步培训,跟健康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学员学习跑步也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健康,就是在最短时间跑出行云流水的跑姿和天马流星的速度。书法学习同样如此,学员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学习出来就是秀才艺的,在抖音和视频号上炫书写技术,他们爱的根本不是写和字,而是写字这门手艺。写字就是为了竞争的、进取的、以现实功利为旨归,而根本不是娴雅、自足、超越功利、内心体验式的写字。

《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阅读漫谈

展开全文

每年都有规模或大或小、级别有高有低的名目繁多的各种展览、比赛、研讨、集会以及教育出版等各种活动。书法人每天像出席节日盛会一样穿梭在各个名利场中。各种展览比赛竞争之激烈,有如商界的斗智斗勇。脱颖而出的优胜者一朝声名远扬,万众瞩目,必然名利双收。今天在短短数十年期间生产的书法“名家”“大师”,似乎比历史上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更不用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规模的书法教育和书法出版了。——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这其实是正常的。书法有传承和发展,生物进化有遗传和变异,这其实是一样的。要容许变异的存在,要容许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异端,要容许有十腔怪调天马行空的声音。我们的祖先,都是单细胞生物,甚至一开始是没有细胞的,然后有的活成了一个病毒,有的活成了一棵柳树,有的活成了一只羚羊,有的活成了一只麻雀,有的活成了一个叫张三的人,他还整天无事生非,被老罗拿来给人猜:『他做的事构不构成犯罪。』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如今天这般富有多样性,就是由于变异的存在,不合理的变异自然会被淘汰掉,而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都是好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实力。孰优孰劣,应该让时间来回答,经典名著:谁年轻时不是顶着异样眼光的小鲜肉呢。

书法艺术在历史上有创作和理论研究分路而治的良好传统,所谓“善书不鉴,善鉴不书”是也。——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张三:『你跑步跑得没李四快啊。』王五:『你行你上啊?』张三:『评介个冰箱,我还要会制冷吗?』王五:『评论冰箱好坏,不需要自己会制冷。但一定要清楚冰箱为什么能制冷,怎样的冰箱制冷效果好,否则靠什么评价?拿个键盘,就敢上来说?』张三:『冰箱制不制冷,不是只需要用皮肤感觉一下吗?按你这么说,我要评价手机摄像头,我还得需要知道镜头的型号和后期算法?从照片上就能看出来了嘛,图像清不清晰?色彩真不真?就象评论饭菜好不好吃,也不需要自己会厨艺,从口感就能知道,菜有没有烧烂,盐有没有放多。现在我就看出来,你跑得起码没李四快。』这种争论,在生活中常见,但是艺术的东西,还是要一定的欣赏水平的,就象老马说的:『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理论与实践是不能脱离的,就象老斯说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做艺术理论工作的,从来没从事艺术实践过,这是不可想像的,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那算什么理论?反过来也是,从事艺术实践,却从来不学艺术理论,那你这个实践不是瞎搞嘛。做任何事,都是理论实践并举的,不断地实践,同时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再运用到实践中去。

《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阅读漫谈

关注当代,必然涉及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出于利害的考量,许多理论家三缄其口,顾虑重重。所以,没有秉笔直书的大无畏精神,没有不计个人得失的勇气,就很难做到切中时弊。——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老毛说:『我们分析一个事物,首先加以分解,分成两个方面,找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应该发扬的,哪些是应该丢掉的,这就是批评。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历史加以分析,这是自我批评。对别人进行分析,就是批评别人。』他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他说:『写文章,总是改来改去,如果不错,何必改呢?做一篇文章,往往要犯很多错误。过去我到过上海,上海那个地方很复杂,我经常走错路,总是犯错误。凡是我有了错误,希望能及时得到朋友们的批评和纠正。一个人总是会有许多缺点的。如果觉得自己一点缺点也没有,老虎屁股摸不得,那就不好了。』他说:『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他说:『不应该肯定我们的一切,只应该肯定正确的东西;同时,也不应该否定我们的一切,只应该否定错误的东西。』所以,批评最好就事论事,最好不要针对个人,否则别人就会跳:『你行你上啊。』话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那就是自已的情商欠缺,在这一块还有待修炼,或者提升自已的实力,彪悍到不需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对方没有容人之量,那是对方有问题,可能以往受过伤害,所以防备心和攻击性太强。心胸和肚量相当于内存和储存,空间不大是难成大气候的,如果因口角而关系破裂,这种关系断就断了吧。

西方现代哲学的基础“是以人的自由为本质,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并以张扬个性、追求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多元性为特征。因而与书法的畅意性、创造性、诗意性品格以及个性风格的建立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契合性与对接能力”,因而他主张,书法应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现代性,在其固有的本体规定性和文化品格的观照下,不断提升现代性意识,“才能在未来文化建设中永葆其鲜活的生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天职与使命”。——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不要怕争议,要勇于表达自己,对不对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就像一朵花,尽情开放就是了,不要管好看不好看,万紫千红才是春。也许我是错的,也许我是对的,这些都不重要,另类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世界是多样性的,自然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人类社会也应该这样,要欢迎另类和接纳异端。

书法在古人那里是闲适的、宁静的。自然经济赋予了他们一份和谐静穆的心境,可以在书斋里自由地书写以畅神、达情,创造非功利性的超越生命本体的艺术佳作。可是,当下高速多变的社会节奏以及“物化”的功利驱使,不仅“已经渗入人们的精神深处,使人的心灵也物化了”[插图],更重要的是书法家的心灵随着“物化”而变得愈加“现实”。一是书法家本应清静之心变得躁动起来,书法创作已不再是心灵的自由释放,而成为一种追求名利的手段和方式。二是书法家主体身份的边缘化,使其成为市场交换中一位匆匆的赶潮者、一味追逐“商品”买主的“文化商人”。因而,在创作中便以市场认同为坐标,以商家审美为标尺,以取悦于顾客、得利于买主为目标,以致“俗书”“奴书”“媚书”泛滥。其结果只能是以书法家“利欲”的满足换来书法作为精英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诗意性品格的全面流失。——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书写就是实用和美观,但一味的夸张,一味的求奇求怪,一味的标新立异,刻意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就有哗众取宠的味道了。

《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阅读漫谈

技术就其精神效用来划分,本身有着纯技术性技术和艺术性技术两个方面。纯技术性追求的是实用意义上的效果,而艺术性则是由技术自身得到的精神享用。书法艺术的特质决定了书家必须注重艺术性技术的锤炼与提升,并以此不断增强书法的自由表现力。技术与艺术互为依存不可偏离,“艺术是离不开技巧的,技巧是为了完成艺术品所必需的造型能力,没有技巧,艺术品无从产生。从特定的角度来说,艺术品创造的过程也是技巧发挥的过程,……技术不但不与艺术脱节,而且绝不游离于审美意识与世界之外,创作进程是作者从世俗观念到技术的全部整合在具体作品中的特定体现”。——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技的锤炼与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令狐冲的剑法独步天下,已经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地步,但是把『无招胜有招』告之天下,没有几人能从中受益,象令狐冲一样成为一代剑术大师。因为令狐冲在进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以前,是长期练习剑法的,而且还有各门各派的大量剑法。艺术创作之前也是如此:无他,唯手熟耳。

它是一种文化分子间有意或者无意的成俗规范,是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他还举例说,中国人写字必须临帖,如果临名家之帖而临得逼真,“得其神韵”或一笔像某某人,便受到内行的赞赏;如果一个人写字别出心裁,自成体势,那么要得到大家的赞赏是很难的。——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帖何其多也,一个人一种写法,字也就千变万化,要识得这是临的谁的帖,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必须使用毛笔和宣纸。这是书法工具的规定性。毛笔和宣纸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特质从书写过程到书写效果,以至于在艺术表达空间的追求上都有着天然的、无可替代的功效。任何离开毛笔和宣纸的书法都是对传统书法本质规定性的肢解和反动。——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从废话到开始说胡话了。硬笔书法就不是书法了?钢笔、圆珠笔和粉笔写出来的字,就没有艺术性?就不叫书法艺术?至于纸,就更离谱了,古人字还刻在石头上呢,碑文就不是书法?不是书法为什么要临碑?谁练字不是在废旧纸上练的?飞花摘叶皆可伤人,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艺在手哪有拘泥于工具的呀。

实用功能完全消失。在整个数码复制和传递时代,书法已从社会生活日常书写中最大量的书信、札记等实用价值中游离出来。毛笔时代那种优美的形式、纯朴的气息以及经典的独尊性,不仅被电脑时代那种快速、便捷而又规整的“书写”范式所取代,而且极大地阻隔了传统书法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亲和力和受众面。书法生存圈的缩小与弱化使之走向纯艺术化的发展道路而成为文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文字的实用性消失了么?那我现在看的是什么?文字还在,大家也都在使用,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规范整齐的印刷体,代替了个性奔放的手写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毕竟印刷体的好认易于思想的传播。如果说印刷体是工艺品,那么书法就是艺术品,艺术品的实用性能与工艺品相比吗?谁拿艺术品来日用的?所有美院里临摹的雕塑模特不都是复制品?哪个大学拿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原件给学生临摹?碎了谁来赔?谁又能赔得起?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甚至都不能见光。总之,艺术品是供起来的,工艺品才是实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更多的,毕竟还是用手机和电脑手敲的印刷体。印刷体与手写体的区别就是,印刷体是一个个的字,规范整齐,而手写体的字与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启承转合的结构和布局,融入了更多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阅读漫谈

就书法生成过程来讲,本身又有着丰富的“技”的规定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书法的技术性是第一位的,无法替代。——刘思凯《当代书法现象论》【张虎跃】:技术性是第一位的,那么艺术性呢?书法作为艺术,不是通过技术手段,去追求艺术性吗?技术是表现手段,艺术性才是最终目标,那么什么是第一位的?如果技术性是每一位的,那么这件作品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呢?如果说书法的技术性是第一位的,那么绘画呢?绘画为什么就与书法不一样?它的技术性为什么就不是第一位的了?还有舞蹈和武术,哪个在技术上的要求比书法差了?看到这里,感觉象写八股文,又臭又长,说它说了什么吧?就是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把一些概念字词翻来覆去的捣腾,而且还鼓捣得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前面的与后面的都自相矛盾。说它没说什么吧,文字还不少,句句不离书法吧,又句句说得跟书法半点关系都没有。其实,这种八股文,都是官样文章,空洞而故作高深,把绘画舞蹈武术替换成书法,也是一样的。看到这里,丝毫没有看到有任何实际的东西,也丝毫没有看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思履《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张虎跃】:永不灭的,不是简纸,即使是金石,也会风化和锈蚀。我们得知道,世间所有不变的东西都会变,而唯有不断地变化的东西,才能保持不变。所以不要说是简纸,即使是刻之金石,也会风化锈蚀不见。而唯有书与著这一动作,才能保持书写的内容代代相传。我们能见到古代的思想:一是靠有钱人和博物馆收藏原件,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人和组织,才能做这种事情。二是靠我等众吊丝的附庸风雅,虽然大家抄来抄去的会抄错了,但是也极大是减少了失传的风险。当年,秦始皇一把火烧了民间的书,后来民间的起义军又反过来,一把火烧了秦宫博物馆里的书,看起来是把中国的书烧个殆尽了。后来发现:一是书烧不尽的,池子太大了,总有漏网之鱼。二是大家一看秦宫博物馆起火了:『还看啥呀,赶紧的,把脑子里记得的,都写出来啊。』由此,天下的文化人,分为剑宗和气宗两大派,『我这是原著,我是正宗的。』『什么民间破组织,你有编制吗?我们是事业单位,我们的东西是盖了大印的。』当然,打着打着,就合到一起了。毕竟官做到再大,往上数三代,谁不是农民?新的王朝一来,又是一批泥腿子进入编制内,而旧贵族则有可能会被踢出编制外,来来回回的好几回,也就不讲究剑宗还是气宗了:不管白猫黑猫黄猫,味道好的都是佳肴。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因病在药物“龙骨”上发现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学文化价值。——思履《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张虎跃】:药店里的龟甲,居然是先秦时期的。作为消费者,要是知道自已吃的药,比秦始皇的年纪还大,比孔子的年纪还大,比姜太公的年纪还大,甚至比黄帝和炎帝的年纪还大,会不会骂娘?但是作为商家来说,只须知道是什么,是不需也不想更无法鉴定其生成时间的,收购来就是了。这么大年纪的药,有没有药效不知道,但想想还是挺不是滋味的,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联想到了,这是商家的普遍做法:『又不是我自已吃,反正也是卖给别人,只要不马上吃出问题来就成,何况这能吃出啥问题?』商家和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等,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无法产生,这正是一个有疾病的社会产生的疾病之一。

《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阅读漫谈

甲骨文多见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思履《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张虎跃】:现在在网上,有很多地域歧视的,看不起河南人。其实河南就是中原地区,他们在地域上才是真正的黄帝子孙。而我们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从地域上看的话,不要说黄帝的部落了,连炎帝的部落都不是,甚至也不是蚩尤的部落,都是后来被中原征服了,才被纳入了中国版图的。但江浙沪的经济比较发达,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不应该作为一项骄傲的资本,投胎这件事谁说得准呢?你只不过刚巧出生在一个好的平台而已,那只是你的幸运而不是你有多么了不起,所以地域歧视真的是很幼稚可笑的事,一个人得多么狭隘,才会认为整个河南没有能人啊,也才会觉得自已省份个个都是才俊啊,我不就是个江浙沪的废柴吗?国外的经济学家说,人多就点子多力量大,这个是真的,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腾飞,真的是中国这个平台好,只要一点点和平时间就能上天。当然,除了人口多,还有就是制度好,好的制度加上十几亿的中国人,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逆势起笔要求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凡起笔都必须有一个“逆势”。这是一个按照笔画前进的方向取一个反方向的落笔动作。就是能使笔画刚劲有力,含蓄饱满。在掌握逆入的基础上,应注意: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落笔实际上是个迅疾的顿笔动作。这样可以充分铺毫,为笔画方起创造条件。起笔动作,可分为三步。以横画为例:第一步先逆势向左;第二步快速直落笔,铺开笔毫;第三步略拎锋毫慢慢向右上方。起笔有藏锋、露锋两种。落笔时用逆锋取势写成的谓“藏锋”,也称“逆锋”。藏锋可以使笔画圆润、浑厚,所谓“藏锋以包其气”。露锋,是由斜笔或尖落笔写成的,笔锋入纸时,其锋外露。斜落笔写成的叫“侧锋”。露锋可使笔画俊秀生动,所谓“露锋以纵其神”。要使用笔富于变化,用笔时,应该将藏、露配合使用。——思履《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张虎跃】:这很中国。说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些人就跟老马相联系。甚至因为反感老马,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一锅扔了,其实这两样东西在中国古已有之,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而且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东西,只有科学不科学的区别,是谁都可以用的,这些人因老马而恨屋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没文化人的反智行为。老子庄子他们,做梦都没想到,因为千年以后,在他们不知道的一块大陆上,出生了一个姓马的,而连累到了他们的学说。看看,古人把辩证法,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运用到了写字的美学方面,这跟老马有毛的关系啊。其实,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背老马的锅,老马也不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锅,要不是俄国十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有这个人在,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学说和运用已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

逆势起笔使得书法这种静态艺术产生一种动势的美,好像射箭,往后一拉弓,就产生了百步飞矢之势。藏锋蓄势有实地和凌空两种。“实地”就是在纸上藏锋,“凌空”是在空中完成蓄势动作。晋代王羲之在《书论》中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思履《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张虎跃】:欲扬先抑,抑扬顿挫。比如戏剧,高潮部分是关键,但是高潮之前,却是需要漫长的铺垫的,而且需要不断的压抑再压抑。这叫蓄势,通过一波三折,把动能不断地累积起来,变成势能在最后阶段突然释放,通过很多的小矛盾冲突,积累成一个大的矛盾冲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就是一个由抑到扬的过程,最后之所以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气势和力度,就在于之前漫长的铺垫。

《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阅读漫谈

书法艺术之“形”,离不开“势”。兵家重形势,书法则重笔势。前人评书无不重势,故有“作书必先识势”之论。在笔墨技巧中,势常代表字的“筋脉”“血络”“行气”。一幅书法作品如果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逐势瞻盼,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便得意气相聚,精神沛然,可给观赏者笔势流畅、气息贯注、神完气足的艺术感受。古代优秀作品,有的气势雄伟奔放,具不可遏阻之势;有的激越顿挫,呈神采飞扬之态;有的沉静茂密;有的淋漓酣畅;有的纵横舒展;有的精神团聚。手法虽然不同,但无不纵意驰骋,文从理顺,心手交会,操纵自如,给人一种血脉相通、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受。缺乏气势的作品,生硬板滞,气丧神散,毫无生意。所势之美是贯穿书法全幅的一种精神境界。识势是欣赏品评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准。——思履《中国书法从入门到精通》【张虎跃】:主要是靠笔法打好基础,有了笔法的基础就能前后呼应行云流水,就能气脉相通连绵不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