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 激发科创动能 助力产业兴旺
普惠金融一头连着群众生活的“小日子”、企业经营的“小生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
日前,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指导、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银行业普惠金融十年发展成果实践案例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兰州银行作为西北唯一一家入选案例名单的金融机构分享了普惠金融发展生动案例:在服务小微领域,加大信贷资源倾斜,丰富信用贷款;在服务“三农”领域,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精准施策,从支持甘肃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出发,打造“农贷通”特色品牌……
近年来,我市银行业不断加大和优化金融供给,深耕普惠金融领域,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在服务小微企业、支持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目前,在兰银行业机构依托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由此可见,普惠金融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供给格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深耕细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得到切实缓解。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信贷、保险、理财等普惠金融服务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为中小微群体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普惠性是服务实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市金融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政治性、人民性的责任。保险作为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具有互助共济、扶危济困的特点,与普惠金融的内在属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普惠金融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十年来,在兰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具备普惠性质的保险产品体系建设,设计包容性普惠保险产品体系,涵盖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老年人口等特定群体,有效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回顾我市普惠金融十年发展,在兰保险机构在服务“三农”中精准输血,持续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从4个增加至47个,保障程度从物化成本发展到完全成本、价格、产量和收入。目前,兰州市基本形成“大宗种植养殖、区域性优势品种、地方性特色产品”和“传统成本保险、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的“3+4”险种体系,构建了中央、地方相互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市委金融办数据显示:十年间,兰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是2013年的16.87倍,支付赔款从1114.92万元增长至12387.07万元。
十年来,我市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普惠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据市委金融办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保险机构累计承担风险保额48.03万亿元,切实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其中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城惠医保”等这样的普惠金融中的政策性民生保险功不可没。
普惠金融的十年发展历程,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典型,真正做到了既“普”又“惠”。站在十年的历史节点,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建设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又普又惠、坚持综合服务,切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成为新试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 洁
评论